瞿独伊,女,汉族,1921年11月生,1946年8月入党,浙江萧山人,新华通讯社原国际新闻编辑部干部。赓续红色基因的革命先烈后代。1941年被捕入狱,面对敌人威逼利诱,绝不屈服。立足本职岗位,勤勤恳恳奉献。开国大典上,用俄语向全世界播出毛主席讲话,作为我国第一批驻外记者赴莫斯科建立新华社记者站,其间多次担任周总理和中国访苏代表团的翻译。一生淡泊名利,从不向党伸手,从不搞特殊化,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风范。
在革命中历练的瞿独伊,有坚韧的红色气质,也有朴素的生活习惯。“一切力量都要放在建设上”,这是瞿独伊一生的信念。
李何和瞿独伊在莫斯科的工作很忙碌、很艰苦。有一次,李何与瞿独伊去拜访苏联外交部新闻司司长,刚好赶上下大雨,衣服、鞋子全湿透了。那位新闻司司长说:“有些事情不必亲自跑,写封信派人送到外交部收发室即可。”瞿独伊回答:“目前没有车也没有通讯员,新中国刚刚成立,一切力量都要放在建设上,这些小事我们能克服。”
作为新华社驻莫斯科分社当时仅有的工作人员,瞿独伊夫妇身兼数职:既是记者、通讯员,又是译电员、抄写员、打字员,甚至还是会计、采买员。他们的日子过得充实且卓有成效。
为了支援新中国的建设,瞿独伊夫妇主动要求降低职称,以减少劳动报酬。李何每月工资减少400卢布,瞿独伊每月减少700卢布。在瞿独伊的心里,“工资能维持基本生活即可”。离休后,瞿独伊一直保持着延安精神,对党忠诚、对国家和人民无比热爱,在生活方面依然极为节俭。
1950年,瞿独伊和她的丈夫李何被派到莫斯科去建立新华社记者站。这是新中国成立后,在国外建立的第一个新闻机构,瞿独伊和李何也成为我国第一批驻外记者。
1950年10月,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盛典,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先后向国内发回10多篇消息和通讯,反映了苏联人民对新中国的友好和热爱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国内缺少俄文翻译,因而有代表团访苏时,常常借瞿独伊去当翻译,甚至周总理访苏、中国驻苏使馆张闻天大使举行宴会和在群众场合讲话时,也由瞿独伊当翻译。莫斯科分社在瞿独伊夫妇的努力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。
瞿独伊不仅在工作中注意节约,在生活上也同样要求自己简朴,在给她定薪时,她主动减掉700卢布。当时记者站所用的电视机、收音机和照相机都是自费购置的。在国外工作期间,所得稿费绝大部分她都交了党费。
1957年,瞿独伊夫妇奉调回国。他们离去时,新华社莫斯科分社记者队伍包括译电员在内共有4人,大小车辆有2部,各类通信器材也有了很大的改善。
瞿独伊是中国共产党的同龄人,这位与党风雨同舟、命运共进的老人回首过去,百年初心历久弥坚、永不褪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