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月是大学的春天,大学是学子的春天。步入大学,学生独立自主的人生才刚刚开始。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,积极参与课外文化活动,对学生成长同样具有重要作用,这些锻炼培养的潜意识、增强的软实力,甚至会改变一些学生的人生走向。因此,作为辅导员,在开学的换届招新季,我们要认真思考学生组织的本质属性,深入挖掘学生成长的普遍规律,教育引导学生骨干想明白“四个问题”,在学生组织真正有所收获。
第一个问题是:学生身份和“干部职业”,哪个放在第一位?不管是团学组织、志愿服务团队还是各类工作室,不管是校级、学院级还是班集体,学生骨干首先都是一名学生,刻苦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。同学们加入各类组织,是愿意为学校付出、乐于为同学奉献的表现,但不能因为所谓的“忘我”工作,丢掉了学习、放弃了学术,更不能因为自我膨胀,忘记了学生身份。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,各类学生组织的本职,归根结底是服务同学,争取让所有同学都能在成长途中“不掉队”,如果学生骨干们自己都落后了,那还谈什么服务别人呢?更重要的一点是,当前社会对高层次、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,这就意味着,高校学生在学业成长方面的压力显著增大,如果参加学生工作、为同学服务的学生骨干,在学习上做不到“排头兵”,就不可能了解同学们真正的“痛点”、“痒点”,也提供不了高质量的服务。就以现在的考研为例,报名人数从2016年的177万激增到2021年的377万,短短几年翻了一番。如果学生骨干们不搞好学习,在备战考研的同学中,连基本的话语权都没有,更不要说服务他们了。这些都说明,脱离学习的服务不符合实际情况。学生骨干回归学生本分,做好学习主业,既是自我发展的需要,更是学生组织发展的要求。
第二个问题是:服务同学和锻炼自我,哪个放在第一位?不管什么学生组织,招新的时候,一般都会问同学们为什么报名,得到的答案有很多,比如说想来学习组织协调能力,或者说想来锻炼人际交往能力,但却很少有人说想来服务同学。或许是因为有共识而不必多说,但更大程度上是服务同学在被逐渐淡忘。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在“为什么加入学生组织”这个问题上正本清源,明确服务同学是第一位的,让每一位学生都对参加学生工作做到心中有数,不要把回报变成前提。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,参加学生工作是在服务同学的过程中,伴随同学成长而实现自我成长的,是美美与共的过程。如果本末倒置,注定会失去同学的支持,既让学生组织失去价值,也让自身的成长失去土壤。尤其要提醒学生骨干,注意一种观点、警惕一种现象:这种观点是不少的学生骨干认为,自己能力提高了,自然会获得同学们的认同;这种现象是存在一些看起来“很勤奋”、“很刻苦”的骨干同学,他们只对自己认为有成长价值的工作表现出“勤奋”和“刻苦”,对服务同学有切实意义的“苦力活”、“体力活”嗤之以鼻,认为是浪费时间。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教育学生,这种观点和现象都是极为错误的,仅仅独善其身,不愿意帮助同学,即使再优秀,最多只会被表面夸赞,不会受到同学们的真心欢迎和爱戴。往长远了说,人的价值最终是要通过社会和他人的真正尊重来体现,没有“服务观”的人生,不会被他人认可,也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。
第三个问题是:收获经历和收获简历,哪个放在第一位?我们要明确地告诉学生,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,青年时代,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,多经历一点摔打、挫折、考验,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。同样,相对于光鲜的简历,在学生组织收获的成长经历是更为宝贵的人生财富。只有把学生组织所谓“部长”、“主席团”等更高的职位,当成干事创业更大的舞台,而非标定价值的“头衔”,才能激发源源不断的奋斗动力。只有在任一组织里,都把每一天当作第一天,也当作最后一天,才能收获铭记一生的成长经历。特别要提醒学生的是,学生骨干千万不能在干工作时得过且过,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,甚至当了和尚也不撞钟,一碰到可以粉饰简历的个人名利,一赶上可以获取加分的奖项排名,就自我包装、殚精竭虑。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清醒地认识到,这样的简历缺乏经历的填充,如阳光下的泡沫,一触就破,经不起考验。七年知青岁月里的青年习近平,在艰苦生活环境和沉重精神负担的双重压力下,仍然激情奋斗、顽强拼搏,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和超越。正因如此,总书记才会在时隔多年回到梁家河时说,“当年,我人走了,但我的心留在了这里”。其实同学们在高校的四年或七年也应当如此,在学生组织收获经历、感悟成长,在学做人、学做事的路上扣好第一粒扣子。
第四个问题是:志同道合的朋友和相互提携的伙伴,哪个放在第一位?朋友分很多种,有的是知音知己,有的是酒肉朋友,有的是利益相交。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,在学生时代共同参与学生工作,要交的,也能交到的,是肝胆相照、不离不弃的真朋友。这不是靠简单的联谊就能换来的,更不是在互相提携的“小圈子”里就能交到的,关键是要在共同热爱、并肩作战的工作锻炼后,形成思想共鸣和价值认同。我们要教导学生,在拥有共同的兴趣、一致的选择时,往往要再往深里想一层,那就是立场和价值观,不能总停留在表面的打打闹闹、玩玩耍耍上。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,以利益相交太短视,终究会因为利散而远走。在“众声喧哗”的时代,用酒肉相交太肤浅、庸俗,一定会带来空虚、失落的“后遗症”。只有信仰相通、志同道合的朋友,才是深层次的、持久的、可靠的。尤其要教导学生,如果在学生时期,在校园里交到了这样的朋友,一定要倍加珍惜、由衷珍视。
大学不只是学术的“象牙塔”,也是实践的“大熔炉”。但如果学生骨干们对实践锻炼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,既会给自我成长带来迷失,也会对学生组织产生危害。因此,我们要教育引导学生骨干想明白这“四个问题”,在思想上培根铸魂、正本清源,确立行动指南,找准行动方向,明确行动路径,在“大熔炉”里练出过硬本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