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,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等,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。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,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自然节气点,也是传统节日。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、唤醒家族共同记忆,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。
主要习俗
扫墓:
清明扫墓,即为墓祭,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,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,其习俗由来已久。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、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,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的秋祭。春秋二祭,古已有之。
踏青:
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,踏青习俗由来已久。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、春意盎然的时节,万物萌动之时,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。
植树:
清明前后,春阳照临,春雨飞洒,种植树苗成活率高,成长快。因此,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,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“植树节”。
放风筝:
风筝又称“纸鸢”、 “鸢儿”,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。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,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,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,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。
故事传说:
文献记载中,介子推确有其人,但在《左传》、《史记》等史书的记载中,并没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节。并且,寒食节起源于纪念介子推,这一说法最早也要到两汉之交才有记载(见于桓谭《新论》)。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后人为了解释寒食节附会而来。据考,清明节的起源其实与介子推无关。清明作为一个春祭大节,远在周代之前已经确定。中国地域辽阔,先秦时期南北风俗各异文献上主要记载北俗,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,此后清明节的墓祭节俗渐出现于文献上。
诗词名篇
闾门即事
唐-张继
耕夫召募逐楼船,春草青青万顷田。
试上吴门窥郡郭,清明几处有新烟。
清明
北宋-魏野
无花无酒过清明,兴味萧然似野僧。
昨日邻家乞新火,晓窗分与读书灯。
农事谚语
1.雨打清明前,春雨定频繁。阴雨下了清明节,断断续续三个月。
2.清明难得晴,谷雨难得阴。雨打清明前,洼地好种田。
3.清明雨星星,一棵高粱打一升。清明宜晴,谷雨宜雨。
4.清明无雨旱黄梅,清明有雨水黄梅。麦怕清明霜,谷要秋来旱。
清明节文明祭祀倡议
时值一年春草绿,又逢清明祭扫时。在这缅怀先烈、祭奠逝者、追思故人的重要时节,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、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时期,为巩固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形势,过一个安全、文明、绿色、节俭的清明节,特向全体居民发出如下倡议:
01
严防疫情,安全祭祀
疫情不获全胜,决不轻言成功。为有效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加带来疫情反弹的风险,请自觉做到不聚集、不参加祭祀聚餐活动。提倡网上献花、线上寄语、撰文追忆等方式缅怀先辈、追思故人,倡导在外亲友不返乡、不跨区域祭扫,有效减少出行和人员流动。实地祭扫做好预约登记、个人防护,错峰前往、服从引导,不聚集、不扎堆,严格遵守防火和消防安全等规定,有序开展清明祭祀活动。
02
绿色低碳、文明祭祀
倡导文明祭祀,树立环保理念。提倡以家庭为单位在微信群、书写寄语、家庭追思等注重精神传,鼓励献花、植树、悬挂丝带、诵读祭文等祭扫方式,不在城市道路、广场、小区、树林、绿化带等公共场所焚香烧纸、抛撒冥币、燃放爆竹等不文明行为。严格遵守森林防火有关规定。不违规用火、烧纸焚香,杜绝各类安全隐患,营造平安、环保、文明、和谐的祭扫氛围。
03
厚养薄葬、节俭治丧
尊老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,亲人在世时要多关心、常陪伴,勤孝敬、厚赡养。亲人逝去后要节俭治丧,不讲排场,不比阔气,提倡佩戴黑纱白花、播放哀乐等文明简朴丧葬仪式来告慰先辈,哀悼逝者,自觉抵制迷信低俗活动,倡导厚养薄葬、节俭治丧。广大文明实践志愿者要积极传播节俭祭祀新风,各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、率先垂范,以实际行动引领更多人主动参与和响应。